中國年吃7億隻豬卻缺「豬芯片」 政協倡養殖技術自主自立

即時中國

發布時間: 2021/03/11 09:26

最後更新: 2021/03/11 09:27

分享:

分享:

繼官媒指內地農業種子出現「卡脖子」問題後,中國新聞周刊亦報道,俗稱「豬芯片」的種豬繁育技術也存在被「卡脖子」風險,威脅中國糧食安全。有全國政協委員為此,於今年兩會上提交了「豬芯片」相關提案,建議加大對國家核心育種場的支持力度。

中新社旗下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指,中國是全球最大豬肉消費國和生豬生產國,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;另據中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2019年中國每人年均豬肉消費量達32公斤,佔肉類消費超過6成。

不只芯片!官媒:中國連種子也被卡脖子恐「斷種」

農業部:豬肉供應最緊張已過 中國能「端牢自己飯碗」

惟中國九成以上的豬肉消費靠入口、或本土養殖的非純種「洋豬」。據2014年一研究報告顯示,中國85%左右的地方豬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,個別品種甚至比大熊貓還少。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豬肉消費,一旦入口受阻,恐將被「卡脖子」。而目前全世界種豬繁育技術主要被美、加、法、丹麥等國家壟斷,中國在種豬繁育技術方面的困局和芯片類似。

報道表示,種豬繁育技術對於養豬業者而言,「是整個生豬養殖金字塔體系的頂端」,因此說是「豬芯片」亦毫不誇張。

報道引述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景輝稱,本土豬雖然味道不差,惟明顯缺點。他舉例稱,一般中國土豬需養一年才可出欄,而美國的杜洛克豬、丹麥的長白豬、英國的大約克夏豬等進口品種只需養6個月就能出欄;土豬的「料肉比」亦較高,土豬每增重1公斤,需餵4至6公斤飼料,而洋豬則可以少餵1至1.5公斤;另外土豬脂肪含量普遍亦較高,一般達60%左右,高於洋豬隻的40%,而生活水平提高使中國民眾對特別是瘦肉的優質豬肉需求大增。

談到如何改善本土種豬繁育相關技術時,李景輝稱,對本土品種種豬進行改良不是易事,「需要幾代繁衍,投入高、見效慢」,而種豬繁育是10億元(人民幣,下同)資金起步的產業。「前期一次性投資就高達10億元,包括設備、檢測、場地等多項硬成本,之後每年還需要數億元的育種費用。」

而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亦稱,中國農業發展相對滯後,尤其是生豬育種方面。他指, 中國養豬業規模化程度遠低於國際水平,需長期投入的育種科技項目未列入國家的重點計劃和安排,也未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;而一些企業為追求效益,對育種、科研、設施建設的投入也不足。

中國應少吃肉拯救地球?內媒用一數字怒駁TIME

【植物肉商機】Beyond Meat看準中國豬肉市場潛力 當地推新品Beyond Pork

為此劉永好在兩會中呈交提案,建議政府應盡快出台「中國種豬」項目研發和推廣後補助,以「企業先投入、國家補一半」的原則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繁殖項目。同時,對核心育種場、保種場提供非洲豬瘟防控支持。劉又提議加大對國家核心育種場的支持力度,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「中國種豬」產業體系。

去年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八個任務,包括解決好種子問題。分析指這是「種子」含義更廣,包括種豬繁殖技術。今年初有報道指,為突破這一瓶頸問題,湖北將建立國內首個高端種豬選育示範基地,利用複製技術(內地稱克隆,Clone),搶救性保護一批地方豬種種質資源;快速培育優良種豬新品種,以打破發達國家的壟斷。

責任編輯:黃良潤

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,BOOKMARK「中國頻道」

讚好《香港經濟日報 hket.com》粉絲專頁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